秋阳洒满黄河之滨的兰州,中山桥上游人如织,几位银发老人手持相机定格两岸风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学书法、话家常;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调度中心内,工作人员正实时响应老人的呼叫……这幅动静相宜的银龄生活画卷,正是兰州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生动缩影。
“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沉甸甸的牵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视察兰州,对养老服务工作都作出了重要指示。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底,兰州市常住人口443.65万人,60岁及以上101.47万人,占总人口的22.87%;65岁及以上74.5万人,占总人口的16.79%。我市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的特点明显。面对这一重大社会课题,兰州从政策体系构建、服务网络完善、老有所为激发等多维度破题,以人文温度筑牢根基,走出了一条具有兰州特色的老龄社会治理之路。
近年来,兰州市聚焦广大老年人在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社会参与、权益保障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格局,先后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实施方案》《兰州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兰州市养老服务条例》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建立健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格局,为全市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支撑。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需要搭建软硬兼施的支撑体系,实现从生存保障到生活品质的升级。兰州市以第一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构建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先后被列为全国养老服务改革城市、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2家、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6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1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510个,养老总床位2.44万张,可为“15分钟生活圈”内老人提供托养照护、生活照料、健康管理、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心理关爱等服务,努力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对于老年人来说,能吃上可口的热乎饭,是幸福晚年的重要保障。兰州市着力破解老年人吃饭难题,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探索形成了“物业+老年助餐”“中央厨房+老年助餐”“养老+老年助餐”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发展模式,累计建成了113个社区长者食堂,月均提供助餐服务30余万人次,老年人就能在家门口“近”享幸福“食”光。
与此同时,兰州将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纳入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统筹推进,提升各类设施的适老性、可达性和便利性。“十四五”以来,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066个。同时,抢抓国家“两新”政策机遇,连续两年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投入1.08亿元改造资金撬动适老化养老服务消费市场,为1.8万户老年人家庭“焕新颜”,让老年人生活更舒心、更安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在于破除“年龄歧视”的隐性壁垒,重构“老年价值”的社会认知,老年人不仅是需要照护的群体,更是社会经验、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力的宝贵载体。为激发银发活力,兰州积极创造条件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继续为社会作贡献,以开展智力援助、基层治理、社会服务等为内容,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优势资源,打造了兰州市“银龄行动”品牌,先后推出兰州市公安局“银发警色”、兰州市司法局“银龄援助”、兰州市老年大学“不负年华 银龄绽放”等品牌,实现了老有所为拓面升级。当老年人从“家庭里的长辈”变成“社会中的参与者”,他们不再是“时代的旁观者”,而是“城市的建设者”,老龄社会的挑战也随之转化为机遇。
黄河奔涌,见证着兰州的变迁;银发苍苍,承载着城市的记忆。未来,这座城市将加快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书写“老有颐养、城有温度”的新篇章,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共享城市发展成果,让金城成为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幸福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