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健康管理状况调查报告发布——健康管理服务初具雏形但仍存短板

宁旺春土特产品

在协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老年人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重视。近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与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在北京联合发布《养老机构健康管理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针对《报告》的调查背景、对象、核心数据、反映问题及对策建议,本报记者采访了课题组相关负责人。


近年来,为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促进老年人健康养老,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与制度设计,对养老机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提出明确要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等法规和国家标准,对养老机构提供健康指导、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心理或精神支持等服务作出明确规定;《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也对提升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出具体要求。


“随着我国疾病图谱变化和健康理念转型,以预防保健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服务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健康研究所副所长罗晓晖表示,基于上述背景,课题组开展了此次调查。


本次调查覆盖全国东、中、西及东北地区24个省份的452家不同类型、规模的养老机构。调查内容涵盖机构基本情况、入住老人健康状况、健康管理服务内容、专业人员配备及设施设备配置等。从机构类型来看,民营机构占比超过八成,其中公办民营占33.2%,民办民营占47.6%。此外,超七成机构参与了民政部门组织的等级评定,其中被评为二至四级的中等机构占比近八成(79%)。


入住老年人群体呈现“高龄化、慢病高发、照护需求高”特征。 数据显示,7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过八成,其中90岁以上占14%,80—89岁占44%,70—79岁占27.7%。在健康状况方面,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达83.9%,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最为常见;失智老人占16.0%,失能老人占62.3%,其中重度失能比例达41.9%。


在健康管理服务方面,罗晓晖介绍,目前养老机构普遍开展健康管理工作,近半数机构已能提供“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一体的闭环健康管理服务。课题组将健康管理服务划分为“检测—评估—干预—跟踪”四个流程,大多数机构已开展其中部分环节。具体来看,健康干预形式多样:74.6%的机构帮助老人调整生活方式,72.3%开展膳食营养干预,66.8%协助就医治疗,康复干预、睡眠管理、运动干预和疼痛管理的比例分别为65.3%、60.8%、55.1%和47.1%,另有45.6%的机构开展体重管理服务。


人员配置基本覆盖主要专业类别,但健康管理师配备仍显不足。调查显示,44.2%的机构设有专职健康管理师,68.6%配备护士,配备西医、康复师、营养师的机构比例相当,均约为53%,配备中医相关人员的机构占45.1%,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的配置率分别为49.6%和70.1%。


设施设备配置呈现“传统为主、信息化程度偏低”特点。八成以上机构配备了血压计、血糖仪等传统健康监测设备。中医设备以非侵入性疗法设备为主,推拿、艾灸、拔罐设备配置率分别为53.8%、53.5%、49.3%。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仅23.9%的机构建成老年人健康监测数字化平台,19.5%正在建设中,整体数字化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罗晓晖也指出,当前养老机构健康管理服务仍面临发展不平衡、人才短缺、信息化支撑不足、支付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例如,医养结合机构形成“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管理服务闭环的比例,比非医养结合机构高出10—20个百分点。在开展健康评估的机构中,生活自理能力评估普及率最高(96.5%),健康风险评估、慢病评估、康复必要性评估比例分别为89.4%、77.5%、64.6%。


在人才配置方面,仅不到半数机构配有健康管理师,44.5%的机构认为专业人才短缺是主要困难。在信息化方面,可穿戴设备、智能检测设备等尚未广泛应用。在支付机制方面,健康评估、干预等服务难以纳入医保,老年人疾病预防缺乏有效经济支持。


对此,课题组建议从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标准体系、加强人才培养、推进智慧健康管理等方面制定措施,系统化解养老机构健康管理发展瓶颈。


展望未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高成运指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将重塑机构健康管理模式,推动实现个性化健康管理;养老机构将与医院、康复中心等深化协同;心理健康、社会参与、环境建设等维度,也将成为衡量机构健康管理成效的重要标尺。




宁旺春土特产品

标签:

山东省安丘市:以“全流程精准化”为核心向中度以上 失能老年人
建强基层老年协会 筑牢老年友好型社会之基